我對「探索天賦」這件事的領悟
我對「探索天賦」這件事的領悟:那些諮詢師、老師、引導師、工具與測驗幫不了你,而且還常常被忽略的事
(最近我的潛意識好像一直督促我把這篇文章寫下來,連我在做別的事情的時候,頭腦裡也一直在運作著,要完成這篇文章)
幾年前,當我還在教探索天賦的課程時,我常常在台北、台中和高雄之間來回跑,後來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我也在工作室開設相關的課程,至少有3~4年的時間我都很投入這件事,當時我很想要可以幫助人找到自己的天賦,發揮自己的潛力,因為我自己在大學時經歷過一段好幾年非常迷惘痛苦的摸索期,我不喜歡自己所讀的科系(但我成績很好),可是我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就這樣焦慮、憂鬱、痛苦的過了好幾年,我只能自己一個人慢慢摸索(當時有去諮商但幫助不大),所以等到數年後,我終於重新找到自己的力量與方向時,我有一股極大的熱情與渴望想要去幫助曾經跟我一樣的人
因此幾年前我開了實體工作坊、實體課程,後來還做了線上課程,上架到Udemy,身為一個曾經很迷惘而且非常努力想要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人,我嘗試過非常多方法,看了無數本自我探索的相關書籍,做了一大堆測驗,寫了一大堆筆記,也去給一些「老師」看過,心理學、職涯、靈性各方面的方法我幾乎都嘗試過了,所以對於探索自己的天賦,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說我有十足的經驗與知識
然而,隨著我一邊教授自我探索的方法,我一邊也在反思著,我始終覺得哪裡好像有點怪怪的,有點不足,但我又說不上來是什麼。
基本上,對於探索天賦、探索職涯、探索潛力,大概會使用的方法不外乎就是一些測驗、反思的問題、牌卡,然後圍繞著一個人的願景、熱情、能力、價值觀、目標、目的、職業分類…等等面向去探索
所以不管是團體的課程也好,或是一對一也好,一個老師、諮詢師、引導者,大概就是使用以上那些工具去幫助想探索自己的人
在這邊有個假設是,一個人只要越了解自己心中的願景、價值觀、能力、熱情…等等,他就會越清楚知道自己的天賦,越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所以一個引導者要做的,就是用各種方式去挖掘出這個人心中的想法,他會怎麼回答像是:我最喜歡做什麼、我最重視什麼…等等這些問題
我當時的想法也是如此,畢竟我讀遍所有相關的資料與書籍,用所謂有系統的方法去探索一個人的天賦,就是這樣做的,當時的我隱約覺得好像有哪裡怪怪的,但我還無法看清楚它,直到現在,其實我已經不教天賦探索課好幾年了(反而現在台灣開始流行起職涯探索師、職涯設計師…等職業),我好像才終於了解到,這些方法少了的拼圖是什麼
我是一個曾經投入很多時間去使用這些方法來自我探索的人,同時也是一個曾經投入很多時間去教別人這樣做的人,所以我的觀點是來自於我自己自我探索的經驗,也來自我實際去教別人、幫助人的經驗
回顧所有這些經驗,我發現,要探索一個人的天賦與潛力,有些部分是那些方法與工具做不到的,甚至,那些部分是沒有人可以幫助你的,因為基本上,所有的方法與工具都是外在的,測驗、問題反思、分類…,這些都是用外在的系統去試圖整理一個人頭腦裡的想法,所以它的限制也很明顯,第一,如果一個人他想不到的東西,這些方法就整理不到,第二,人的潛力與天賦可能有某些部分不是用頭腦的想法可以分類與整理的,想法是很表面的東西,而一個人身上或許有更大更根本的東西是頭腦的想法無法觸及的
為了說明以下我對天賦探索的核心觀點,首先我想先做一個比喻,探索天賦這件事,很像是在我們內在的森林裡有一棵剛萌芽的植物,或者像是有一隻剛出生的小動物,這棵植物、這隻動物,它會隨著時間慢慢長大,而每當我們用問題、用測驗、用任何分類系統試圖去了解自己時,就像是我們拿著相機、拿著分類的圖鑑進到森林裡去觀察它,去幫它做紀錄,去對照看看,這棵植物、這隻小動物長得看起來像是什麼?植物代表我們比較靜態的部分,動物代表我們比較動態的部分,也許一開始,我們覺得自己像是一棵松樹、一隻小貓,但無法確定,因為它們還小,我們只能猜想,只能對照已有的動物圖鑑、植物圖鑑來為它們分類
我之所以用這個比喻,是想說明,這就是我們從外在要試圖弄懂一件事的方式,我們只能拿以前有的東西來對照,如果這棵植物、這隻動物是目前沒有被記載的、沒有在圖鑑上的,那我們就無法透過這些圖鑑系統去了解它是什麼,這就像我們對待自己內在的潛力與天賦一樣,我們總是拿外在的系統、拿外在的東西試圖要去對照自己內在的東西,想看看它像什麼、它可以做什麼,但用這種方式,你頂多只能找到已經在圖鑑上有的東西,圖鑑上沒有的就好像不存在一樣,能夠用那些測驗、反思問題被找出來的答案,某個程度上都是已經在圖鑑上的答案,那麼我覺得這些方法與工具到底少了什麼呢?到底有什麼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呢?
總結起來,有三件事情是我覺得重要的
第一,是「行動與經驗」這件事
「行動與經驗」簡單說就是不斷投入行動當中去累積很多不同的經驗,因為這是一個人用頭腦做不到的事情,很多事情你必須要真的去做、去經驗才會真的知道、真的了解,做測驗、回答想像的問題並不能幫助你獲得行動的經驗,而且,我所謂「行動與經驗」並不只是拼命不斷去做事情、去嘗試事情這麼簡單,一個人可以一天到晚做很多事,可以換很多工作,可以學很多東西,但是依然沒有真的深入去經驗它們,只是「做」跟「學」是沒有用的,一個人必須要深入這些行動的經驗本身,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了解,他到底喜不喜歡這件事,他到底適不適合這件事,他想不想做這件事
在我們目前社會的現況是,我們很多人都被訓練的很擅長去做一些我們根本不喜歡也不適合的事情,所以一個人擅長做的事,未必就是適合他的,一個能夠深入去行動一件事的人,他會真的了解它,他會了解這件事的表面與它的深度,了解它的好與壞,了解它的優點與缺點,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到底想不想做這件事,適不適合這件事
所以,對一個缺乏深入行動經驗的人,透過那些測驗與反思問題對他的幫助並不大,那些變成只是一種頭腦的遊戲,因為他沒有經驗,沒有深入的經驗,他所能夠回答到的、所能夠探索到的東西都是非常表面與虛幻的,那並不是真的來自他自己的了解,而比較是來自於他的想像
要能夠深入的去行動與經驗也意味著幾件事,
(1),那需要時間,那無法立即得到,如果你沒有花時間投入一件事,你如何深入那個經驗呢?但是在我們目前的社會,我們講求的是效率,最好馬上就能知道、馬上就能得到,我們不想花時間去嘗試一件事,事實上,我們根本不想花時間嘗試任何事,我們想要多、想要換來換去、想要直接得到結果,我們很容易就對一件事感到厭倦,但這種厭倦未必是來自於深入的了解,而只是因為它感覺「不好玩」、「不有趣」,用這樣的態度是沒有辦法得到經驗的。
(2),要去經驗,代表著一個人可能會犯錯,而且可能會犯很多錯,會不完美,犯錯是經驗裡重要的一部分,沒有犯錯的經驗,代表你沒有從中學到任何東西,要不是你都已經懂了,就是你嘗試的太少、太淺,然而我們現代的社會很難給我們空間去犯錯,覺得犯錯是沒有價值的,因為我們追求效率,而犯錯會降低效率,所以我們通常傾向做那些不會犯錯的事,做那些別人都已經做過,而且能夠保證、能夠確定不會錯的事,我們不敢做那些需要冒險的事,做那些沒有人做過的事,如此一來,我們從一開始就限縮了自己去行動與經驗的範圍,我們沒有機會去探索那些未知的事物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想,那難道我要嘗試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才能夠得到足夠的經驗來判斷我自己的天賦或潛力嗎?對此我認為,是不需要的,因為一個深入的經驗就會讓一個人開始了解到很多事情,如果他真的深入一件事情,同時間他也會經驗到很多不同的事情,所以一個真的能夠深入去行動的人,漸漸的他就會對於自己有更深入的了解,有些事物他不需要真的去做就可以了解那到底適不適合他,去深入事物也同時是深入自己的一種方式,因此他不需要無止盡的嘗試下去
(3),要去行動與深入的經驗,需要很大的勇氣,需要面對很大的恐懼,有時候光是想到你必須去做一件沒做過的事情,你可能就會開始害怕,開始退縮,光是要踏出那一步都很不容易,因為人是慣性的動物,我們一旦習慣了原本的生活模式,就不太想要改變,而且不僅僅是去做它,還要深入的經驗它,這也是會讓我們心裡很抗拒的地方,就算我們開始去行動,也總是有所保留,我們不敢跳下去做,我們是拖著自己在行動,我們會顧慮面子、顧慮尊嚴、顧慮別人怎麼看我們,更現實一點顧慮是,一件新的行動往往不會有什麼太多金錢上的報酬,所以如果這件事沒有報酬,還要你花時間、花錢,還要鼓起勇氣,不知道會得到什麼,可能會做不好、可能會犯錯,那麼對我們來說就更加困難了
以上這些,都是別人沒有辦法替我們做的,要行動跟經驗,只能你自己去做,你可以做很多測驗、做很多筆記、做很多思考練習,但這都取代不了去深入的經驗,而且需要花時間、需要犯錯、需要面對很大的恐懼
第二件,很重要,經常被忽略,而且別人很難幫我們的事情是,「自我覺察」
聽到「自我覺察」,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好像已經被講到爛掉了,或是有講跟沒講一樣,事實上,正是因為真正能做到自我覺察的人很少,所以我們才會覺得這是一件講跟沒講一樣的事,而且其實我們的學校與社會根本不重視自我覺察這件事,所以我們才會需要有諮詢師、引導師來問我們問題,幫助我們去想、去思考自己,但這只是最低程度的自我覺察,而且是很被動的自我覺察,並不是我真的想說的自我覺察
只是藉由去回答問題、思考問題,是不夠的,並不是真的自我覺察,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你能夠用頭腦想到的,你才能夠回答,如果你想不到的、覺察不到的,問題也問不出來,那麼自我覺察到底是什麼?
自我覺察是一種隨時去敏銳的觀察自己的行為、想法與感覺的行動,自我覺察不是用「想」的,不是真的要你回答什麼,而是要一個人仔細的去觀察自己,好比如果你在學校考試得到第一名,你覺得很開心,你能夠覺察到,讓你開心的是什麼嗎?你是因為第一名代表你贏過很多人而很有成就感?還是因為第一名會被爸媽稱讚?還是因為第一名代表你能夠證明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還是因為第一名讓你覺得安心,讓你覺得自己有價值?還是因為第一名讓你對未來的自己更有信心、更不用擔憂?
你的開心是真的開心嗎?也許你是因為贏過很多人而有成就感,但你為什麼要因為贏過別人而有成就感?你害怕輸給別人嗎?你的成就感其實是一種對害怕的抵抗嗎?或者其實你並不是真的因為第一名而開心,其實你心底可能根本不開心,因為你知道這次你只是運氣好,下一次別人就會贏過你…
去仔細敏銳的觀察自己的行動、念頭與感覺,這就是自我覺察,它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情,而且,沒有人會因此而獎勵你,沒有人會因為你很會自我覺察而給你任何稱讚,相反的,或許你的自我覺察還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因為你可能覺察到了那些體制、社會與文化想要控制你、使你順服聽話的努力,讓你考第一名而獎勵你,鼓勵你去跟別人競爭,讓你害怕落後,為什麼要有這樣的設計?也許你根本不想要這麼好的名次,你只是想要跟大家快樂的相處、快樂的玩,你只是想要快樂的做自己喜歡的事,你不想要跟別人競爭,被排名,被比較,背負著成績的壓力,一旦你覺察到了這些,拿去問老師、問大人,他們會覺得你造成了麻煩,因為他們無法回答你的問題。
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自我覺察,當一個人真的深入的去觀察自己,他會發現自己身上背負著好多好多並不是他自己的東西,這些東西給他莫大的壓力,命令他、指導他該怎麼去行動與生活,幾歲要結婚、幾歲要買房…等等,自我覺察會使一個人逐漸了解真正的他想要什麼、需要什麼,而不只是照著社會、照著文化的潮流與規定去生活
自我覺察是別人無法代替我們做的事,老師、諮詢師可以問我很多問題,但如果我的自我覺察不夠,如果我從來沒有努力去在生活中自我覺察,如果我沒有培養出那樣的敏銳,那麼我的回答會是很表面的、很淺薄的,我的回答並沒有什麼意義,我還是會覺得很迷惘
自我覺察跟上面所說的行動與經驗一樣,需要時間,需要長期投入的努力,不是馬上可以做到的事,它是一個過程,不是一件事,想要馬上得到答案、馬上得到解答的人,他會期望從外面得到,期望別人告訴他,而不是靠自己的自我覺察去發現,這其實很諷刺,你的天賦是在你裡面,說實話沒有人比你還了解你自己,如果你都不願深入去觀察自己,誰能夠代替你去做這件事呢?誰能夠24小時待在你身邊,而且還能夠觀察到你的內心?自我覺察是一種為自己負責的方式,誠實的面對自己,誠實的觀察自己,那麼隨著這種真實的觀察,我們對於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越來越清楚
第三件在天賦探索裡很常忽略的事,就是「靜心的能力」,
可能有人會覺得很奇怪,這跟探索自己的潛力有什麼關係?靜心的能力,我指的是一種能夠讓自己平靜下來的能力,能夠讓自己情緒、想法都平緩下來的能力,為什麼這會跟天賦探索有關呢?
就像我前面所說的,一個人身上有些部分是頭腦的想法無法觸及的,你可以用各種問題來思考,用各種測驗來判斷自己,但這些都只是在頭腦層面的理解,對於一個人來說,他能夠有意識的思考與了解的部分其實並不多,很多我們內在的東西都是在潛意識裡面運作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會去做一些我們明明知道不應該做的事,而且常常沒去做我們應該要做的事,我們的頭腦都知道,我們理智上都能了解應該怎麼做才是對我們最好的,但我們還是不會去做,所以我們想的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的頭腦就跟菜市場一樣雜亂,我們整天被各種想法、慾望拉著走,爸媽的想法、長官的想法、伴侶的想法、同事的想法全部都在我們頭腦裡交錯行進著,讓我們分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麼,各式各樣的情緒在我們心裡的底層運作著,恐懼、焦慮、憤怒…,想表達又不敢
所以這時候能夠有靜心的能力就十分重要,靜心指的就是回到一種就只是看著想法與感覺的狀態,跟它們保持一段距離,什麼也不做,就只是看著,或許有人會疑問,然後呢?這樣要幹嘛?這樣可以得到什麼?我的回答是:「沒有要幹嘛,也不會得到什麼」,因為這就是靜心的重點,靜心的狀態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也不是為了追求什麼,看似這麼無用的狀態,卻是最珍貴的一種體驗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太習慣了忙碌、被事情佔據,我們的頭腦沒有一刻是停下來的,所以我們覺得這是正常的,這是健康的,事實上這一點也不正常、不健康,我們隨時頭腦裡可能都有7、8種聲音在告訴我們要做什麼,同時有好幾件想做的事一直在心中拉扯,一下子擔心明天、一下子又煩惱過去,其實這跟精神分裂沒有什麼差別,我們永遠都是分裂的,無法真的決定、真的選擇、真的清楚自己
靜心是一種珍貴的體驗,因為那讓我們回到一種不被任何想法與情緒拉著走的狀態,無論是什麼樣的東西,我們就只是看著,漸漸的,一個人會好像終於看清楚了什麼,就像一杯原本混濁的泥水終於沈澱下來,變得清徹,不被想法跟情緒拉著走,一個人才能真正的感受與體驗自己,那不是藉由想法、藉由思考而來的體驗,也不是藉由對照外在圖鑑而來的體驗
那是一種純粹的體驗,有這樣的體驗的人,他就像是重新獲得一雙清晰無比的眼睛,現在他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他不會因為誰誰誰告訴他的話就動搖,不會因為誰誰誰給他的壓力就妥協,而且因為情緒動搖不了他,他會做出最正確的選擇與決定,他該做什麼就會去做,他的眼界是清楚的,當我們跟內在的喋喋不休保持距離時,就會獲得這種無法透過想法而來的清晰
然而靜心是一種學校不會教,社會也不重視的東西,因為靜心並不能馬上帶來什麼實質的效益,就只是靜靜的坐著,觀察著,什麼也不做?這能賺錢嗎?這能讓我的能力提升嗎?這能獲得什麼嗎?對於我們追求利益與效率的社會而言,這幾乎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而且要一個人靜下來看著他內在的想法與感受,剛開始這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為我們內在太混亂了,我們甚至不敢去看、不想知道,有些人一直讓自己很忙碌就是為了逃避自己,當他很忙碌的時候,他就不用面對自己內心的東西,他就不用去感受內在所有那些被壓抑著的情緒,所以要去練習靜心對很多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會去做的事,不能得到什麼,還要看見自己內在的混亂與痛苦,何必呢?
我之所以會這麼強調靜心的能力對於探索天賦的重要不是沒有原因的,我以前在帶領天賦探索課的時候,看到許多人內心其實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雜亂的思緒與情緒,在這樣的狀況下,無論我試圖用什麼方式去幫助他探索內在,得到的也總是些混亂不清楚的答案,這並不是因為他內在沒有答案,並不是他真的不了解自己,而是他內在的混亂太多了,讓他無法靜下來感受內心的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給他做什麼測驗、讓他思考什麼深層的問題,對於結果他還是會懷疑、猶豫不定,他還是會無法肯定這是不是他真的想要的,他還是會覺得很迷惘,所以我逐漸了解到,一個人會迷惘並不只是因為他找不到答案,而且還跟他內在的狀態有關,如果他很混亂,就算給他正確的答案他還是接收不到,相反的,一個內在清明的人,隨便給他一點點東西,那個清明就會幫助他馬上深入到他自己,他會馬上看見自己內在深處的東西,事半功倍
我覺得靜心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因為它是在我們這個追求快速與成果的社會,最缺乏的東西之一,我們比起古代人有更多職業的選擇、有更多生活的可能性、有更多便利的科技、有更多的物質享受,我們理當會覺得更能發展自己、了解自己才對,但結果我們卻更加迷惘,我們陷入選擇癱瘓,我們有很多選擇卻不知道該怎麼選,而靜心則能幫我們回到一種清晰的眼光,讓我們對自己重新變得清楚起來
綜合以上,簡單來說,我認為,如果一個人想要去探索了解自己的天賦與潛力,「別人」跟「工具」很難去幫助、也很容易被忽略的事,第一,就是「行動與經驗」,第二,「自我覺察」,第三,「靜心的能力」
這三件事是只有你自己才能去做的,你必須要花時間、花精神去做的,這些是任何職涯、生涯的測驗,任何的反思問題都無法帶你做到的
最後回到一開始我說的那個比喻,我們的天賦就像森林裡的一棵小幼苗,一隻剛出生的小動物,沒有人知道它們到底是什麼,而所有那些透過外在工具的努力,測驗、問題,就像是拿一本現成的圖鑑對照,試圖找出它們到底是什麼
這種探索方法是有極限的,如果你內在的植物或動物跟已有的長得很不一樣,這些圖鑑只能把你分類在已有的種類裡,沒辦法告訴你你的天賦真正是什麼,任何從外在而來的方法都有這個極限,而且,隨著你內在的植物或動物漸漸長大,可能它們又跟從前長得不一樣了,所以每一次你透過這些方法去觀察,你只能夠得到那個當下的觀察,這很合理,十年前也許我很想當工程師,但是十年後我現在想要成為一個藝術家,這是有可能的,所以從外在,沒有人說得準你到底是什麼,你會長成什麼
我所說的那三件事情,行動與經驗、自我覺察與靜心的能力,就像是要幫助這棵植物或這隻動物長大的養份,它會長大,我的重點不是要從外在幫它分類,幫它判斷它是什麼、它可以做什麼,我的重點在於幫助它長大,如果你不給它這些養分,它可能永遠停留在一棵幼苗的樣子、一隻小幼獸的樣子,透過對照圖鑑,你以為你的天賦是一隻小貓,但殊不知它如果長大會變成一隻老虎
透過行動與經驗、自我覺察與靜心,你的天賦會長大,越來越清楚它的樣子,它是什麼,它會活出它自己,找到它自己的路,它不會受別人動搖,它會有它自己的經驗,它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想要做什麼,或許它會長成一棵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植物,或是變成一隻從來沒有人看過的動物,到時候,你會丟掉所有那些外在的分類,因為它可能不適用於任何的分類,而且當它長大時,它不需要告訴別人它是什麼,當你活出它時,大家就會看到了
(後記:目前我已經離開天賦探索引導師的角色,專注在做一個療癒催眠師,然後這篇文章應該已經在我心裡醞釀好幾年了,這幾天感覺時候到了,所以我的內心好像要我趕快把它寫出來,最後寫完,我好像也覺得鬆了口氣,似乎把我那些年的經驗,做了個交代,留給想要探索自己的人一些我的實踐心得。也許過幾年我也可以來寫寫身為一個催眠師去引導人的體悟)